所谓“积极养老 ”,就时间分配而言,就是否定“混吃等死” 消极做法,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,依旧活出自身的价值;而从责任伦理这个角度,就是尽量延长自身为家庭做贡献的时间,避免成为子女的负担拖累。没有生活质量、处于过度消耗资源状态的长寿智慧增加社会和家庭的负担。
积极养老首先在于增进自己的健康,尽量延长自己不需要依赖他人甚至还能为他人服务的时间,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也要延长自己生活自理的时间。
其次,是本着家本位的观念,努力尽自己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,尤其是像“老三届”这一代人中大多数已经有了第三代的条件下,确实家里有很多事情等着老人去做,而在这样过程中,也解决了作为老年人经常要面对的“孤独”问题,并得到了“天伦之乐”。
“积极养老”,即老人在离开劳动岗位后,并不一味在家中消极养老,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,调整身心健康,并利用自身技能及经验,根据自身情况,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。“积极养老”,不仅需要老人的参与,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 力,不断创新养老方式。
正确对待自己、正确对待家庭、正确对待疾病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,虽然白发苍苍,却始终精神振作、情绪饱满,能乐观地看待一切。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,尽量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愉快、过得充实、过得有意义,越活越年轻,虽已高龄,却依然健健康康;力争使它成为人生的第二个春天。
积极养老,是当今中国社会应对老龄化的手段,也是目标。实现“积极养老”,让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,既是增强老年人获得感、幸福感的重要手段,也是家庭幸福、社会和谐的需要。